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的后半生,如何炼成三家上市药企?

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说: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


  • 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, 第一境也;

  • 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, 第二境也;

  • 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,第三境也。

d2f660481b7d1943dedb21e2e6400d5.png

科伦药业掌门人刘革新已过三重,72岁的他,已斩获3块IPO金牌,是我国“第一代创始人”代表之一。

人如其名,革新,改革创新也确实成为了他一生性格和写照。

有人曾问:是什么驱动了你坚持创新?

“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和责任驱动我必须坚定地走在创新的道路上。‘道在日新,艺亦须日新,新者生机也;不新则死’,我深知创新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,也是企业基业长青的终极驱动力量。”

但同时,他也曾说:“企业经营者是一个忍辱负重的行当,并不好玩。”

用玩来形容创业,充满童心但又极具野心和责任心,或许人生来就是复杂的。

图片
过不惑未天命,一波三折终创业

上世纪50年代,年幼的刘革新跟随父母从武汉来到成都定居,父亲是一位高级工程师,母亲是一位教师,家中有6个兄弟姐妹。

虽然并不富裕,但家庭氛围极好,使得刘革新从小醉心文学,后来采访中也经常引经据典,演讲稿也要亲自下笔。

“我最喜欢的事情是写作。”

天有不测风云,“政审”切断了他的文学之路,只能转向医学。

“幼年时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先辈,是孙中山和鲁迅。他们都是学医出身,后来都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伟大推动者。”

好在学医之路还算顺利,1975年,刘革新取得大连铁道医学院(现称“大连大学”)药剂学学士学位。1984年,获得重庆医科大学药理学专业硕士文凭,毕业时35岁。

图片
图:刘革新


古人将三十岁界定为“而立”之年,象征着决定后半生形态的关键时刻,有人认为这是被迫接受青春的结束,随之而来的是中年焦虑,但那时的刘革新依然满怀童心,一切才刚刚开始。

1992年,改革之风席卷巴蜀大地,也吹动了刘革新的澎湃之心

他几乎毫无犹豫地放弃了国营药厂的“铁饭碗”,去了中美合资四川奇力制药有限公司,做起了职业经理人,在这里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。

1995年年底,他赌气离开了四川奇力,据说辞职原因是不满美方老板们对中国员工的种种“不公”。

那年刘革新已经44岁,很难想象一个不惑之年的中年男人,会赌气放弃高薪工作。

此外,更是放下战书——“我会干和你们一样的事情,让你们活在我的阴影之下,证明中国人的能力绝对超过你们!”

一同离开的还有四川奇力的副总经理程志鹏,财务总监潘慧,这三人就是后来科伦药业的“创始三剑客”。

1996年,中国医药产业投资领域首次向民间资本开放,这也成为了刘革新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,真正开始下场制药

2003年,刘革新又攻读了西南师范大学(现称“西南大学”)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,诠释了什么是学无止境。

常有人说,对比其他创业人,刘革新45岁才创业,还是慢了一步,但在笔者看来,他出发慢是为了走得更快、更稳。

图片
先开枪、后瞄准

7月11日,科伦博泰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,发行市值超130亿港元,刘革新也斩获了人生第三块IPO金牌,创下港股2023年以来最大一笔医药IPO。

一时间风光不限,但创业背后的艰难,估计也只有自己清楚。

图片
图:刘革新(左)与科伦博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葛均友博士(右)共同敲锣

创立之初,有人调侃刘革新是“挑粪工”、草莽,如今却都消失了,都是歌颂,什么不可多见的实业家、铁血创业人等等赞词。

脾气一向火爆的刘革新却不反驳,他认为在没有真正壮大之前,希望公司尽量低调。

人生百态,也恰好印证了一句话:创业艰难,你能熬过多少至暗时刻,就能走多远,这句话在医药赛道更为适应。

或许从定居蓉城开始,就已经为科伦药业的诞生埋下了一粒种子,此后种种机遇都将在科伦开花结果。

1996年,刘革新、程志鹏、潘慧三人四处奔波,拿着东拼西凑借的100万启动资金,租了一个杂草丛生地废弃胶囊厂,搭建科伦大药厂(科伦药业前身),落地成都新都区。

选址并不顺利。

要知道,当时的新都卫星城工业开发区已有可口可乐、统一、豪特等公司,对“萌芽”科伦来说,这些全是“巨无霸”,压力之大不言而喻。

因此有人并不赞成,但刘革新却认为就要站在旁边,每天上下班都问问自己:距离他们还有多远

在汤继强教授《改革开放中的成都:大城崛起进行时》一书中,写道科伦药业建厂初期时:

“刘革新效仿爱迪生早年改造电报传录机时的做法,实行“60小时监禁工作制”。他立下破釜沉舟的誓言:在四川科伦大药厂正式通过验收发证以前,决不离厂回家。在此后的 100多天里,刘革新把自己“监禁”在工厂里,废寝忘食,与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。

4个月后,他成了个蓬头垢面、满脸胡子的“老工人”......那时起,许多人下定决心跟随科伦。后来,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科伦的中流砥柱。”

高考有百日冲刺,刘革新也有百日建厂。

这100天,工厂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了他的卧室,电工房、水塔下面、锅炉房、车间。

100天的“监禁”并没有辜负刘革新,当年7月科伦药业就开始投产,选择的入局赛道是儿童用的大剂量注射液上。

此前,中国并没有独立的儿童用量的注射液,只能用成人500毫升大容量注射液,每次用不完也只有丢掉,造成资源浪费。科伦就生产儿童专用的100毫升大容量注射液。

加上输液市场供不应求,给了科伦机会,1996年底就赚取了第一桶金,也因此创下了广为流传的“五当奇迹”:当年策划、当年投资、当年建设、当年生产、当年盈利。

兼并整合是科伦药业早期扩大版图,占领市场最重要的手段。

仅在2003年至2009年间,科伦就并购了13 家输液企业,耗费资金1.5亿元。

2004年至2009年,科伦的市场占有率居于国内大输液行业TOP1。

2010年,收购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,大输液版图进一步扩大。

同年,科伦药业成功登陆深交所上市,市值一度超过恒瑞医药,刘革新也苦尽甘来,敲响了人生中第一个IPO响钟。

谈及并购策略,他总结了六个字:“先开枪、后瞄准”,因为稍有延迟,并购标的就可以被竞争对手抢占。

图片
两次华丽的转身

12年的“川宁之战”是科伦药业第一次转身,也是刘革新生平最难打的仗。

2010年,科伦药业一上市,刘革新就马不停歇了制定了下一步计划,走大输液、原料药和制剂“三驾马车”

中国有中国速度,科伦有刘氏速度。

计划有了,刘革新就带着技术设备和研发团队来到了新疆伊犁,设立了川宁生物,着手布局抗生素原料药领域。去年12月,科伦药业拆分川宁生物上市深圳创业板。

川宁之战为何最难?

在抗生素生产过程中,需要对生物进行发酵、提取、酶解、控制等,所需原料包括玉米、大豆等农作物,这时尾气处理及菌渣无害化处理就成为了一项难题。

尽管川宁投入了巨额资金用于环保,但还是多次遭到处罚,且盈利一直未起水花,吸着老大科伦药业的血,让刘革新一度头痛,靠吃安眠药入睡。

尽管如此,刘革新还是坚持创新,光在环保投入上,川宁生物就耗资逾30亿元

“最困难的时候,董事长昼夜督战。”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。

据悉,从川宁项目落地到初步建成,刘革新一共飞了100多个来回,每次往返航程10个小时

“皇天不负有心人”,川宁并未辜负科伦的期盼,已成为了抗生素中间体领域的重要生产商,并依托生物发酵技术和菌种选育技术平台,正在迈向以合成生物学和酶工程平台为重要发展的新时代。

时间回到2012年,国家陆续出台了“限抗令”、“限输令”等政策,大输液行业如同被套上了“紧箍咒”,市场增长率开始呈现下滑趋势。

而彼时的科伦在国内大输液市场已经占有绝对的龙头地位,再难有增长空间,想要突破天花板,摆脱紧箍咒,就必须开拓新领域。

“创新是驱动民营企业发展的‘永动机’”,医药企业更应把大量精力及资源投放在创新研发上,创新性的内生式增长才稳健可靠”,刘革新说道。

为此,刘革新拿下了王晶翼,构建以科伦博泰为核心的生物创新药研发体系,以及以科伦研究院为核心的仿制药研发体系。

2016年,科伦博泰正式成立,科伦药业迎来第二次转身,需同时啃下“抗生素和创新药”两块硬骨头。

也就是那时,刘革新慢慢地将儿子刘思川推上了继承人的位置,委任为董事,于2023年2月15日重新任命为科伦博泰的非执行董事。其主要负责监督本集团的管理及战略发展。

目前,科伦博泰没有一款上市药物,可以说基本靠母公司“输血”,2021和2022两年,分别亏损8.9亿元和6.16亿元人民币,主要原因还是研发费用。

刘革新从未放弃,更是认为“哪怕吃不起饭也要搞创新。”

2023年初,科伦博泰分拆上市,与默沙东的“三次”牵手也还成为了ADC领域的佳话。

“一肩明月,一片冰心,一腔热血,一往无前,此乃大丈夫也”,这是对刘革新的最高评价,如今看来,并无不妥。


作者头像
尚彬【股民福利营】创始人

欢迎在美港通开户

上一篇:麦角硫因概念火了!主力大手笔杀入 最全名单来了
下一篇:已是最新文章

发表评论